国际博物馆日 | 文物感知历史,数字链接未来

发布时间:2021-05-17
近年来,日臻完善的三维扫描数字化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在众多领域,文博行业同样搭上了这趟科技的“快车”。

2021年5月18日是全球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,国际博物馆协会将2021年的主题定为“博物馆的未来:恢复与重塑”。在国内疫情零星反复与全球疫情严峻的当下,文博业对文物数字化、多元的文化体验方式及新型的传播形式更加关注。

近年来,日臻完善的三维扫描数字化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在众多领域,文博行业同样搭上了这趟科技的“快车”。在2021年国际博物馆即将到来之际,小编带你了解三维扫描数字化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。

贯古今 · 焕新生 · 永流传

文物修复

曾经大热的纪录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,让不少人见识到文物修复的魅力,但文物修复同时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,每一次失误都可能会导致一件藏品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化为乌有。3D技术让文物修复工作如虎添翼,不仅可以大大缩短修复周期,降低修复难度,同时也能做到精确修复,避免对文物的二次破坏,修旧如“旧”,重焕新生。

良渚千年独木舟 · 修复

杭州东岚科技有限公司

工艺:3D扫描+3D打印

马拉加基督雕塑 · 修复

西班牙马拉加大教堂

工艺:3D扫描+CNC木雕

13-14世纪雕塑 · 修复

比利时蒙斯某教堂

文物存档

近年来,一些人类文明遗迹遭到重创,许多博物馆把文物保护的重点从“抢救”转向“预防”。但传统的文物采集、存档方式,不仅容易造成二次破坏,且很难将文物的细节和色彩完整保存下来,后期档案保存调取也较为不便。3D数字化技术可在零接触的情况下,高效获取文物原型的各项数据,建立可供随时调阅的“文物数字化档案库”,让文物得以永存。

旧石器时代3D数字在线数据库

德国尼安德特人博物馆

宗教文物 · 雕塑、化石等存档

喜马拉雅考古和民俗博物馆、VCU人文研究项目

馆藏文物 · 数据库存档

法国考古学家

程氏三宅 · 徽派古建雕刻纹样存档

浙江传媒学院、黄山市程氏三宅古民居博物馆

科技范 · 云展览 · 创未来

文物虚拟展示

疫情的爆发让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受到了严峻的考验,但重压之下,危机也成为加快博物馆业革新的一种催化剂。“云展览”“云考古”“云直播”等成为热词,其中,借助3D数字化、多媒体及AR虚拟现实等技术搭建的“云上虚拟博物馆”,以其无界限、异地化、沉浸式的展示功能,受到全球博物馆及观众的追捧。

3D数字化技术是还原文物展品及场景的理想方式,为云上虚拟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数据基础,借助3D扫描设备,实现文物纹理的毫米级扫描;再利用多媒体及AR技术将文物“复原”,让人足不出户就能一睹文物的风采,产生亲临其境的观赏体验。

古董文物小型虚拟博物馆

荷兰埃因霍温 · 个人古董文物收藏家

古代猿投窑陶器

日本爱知县陶瓷美术馆

艺术雕塑线上博物馆

全球艺术博物馆、Scan the World项目

地质学虚拟博物馆

法国GéoLab创新实验室

旧风貌 · 新花样 · 续传承

文物复制/复刻

馆藏文物只能远观不能近赏接触,既是参观者的一大遗憾,也成为文物传播的一种阻碍。随着科技的发展,3D数字化技术应用在文物复制/复刻上,不仅可以保护原器物的安全,利于文物的移动展示,为参观者提供了触手可及的观赏乐趣,同时也借助复制品将这些珍贵的文物继续传承下去。

汉代玉首剑 · 复刻

私人收藏家、张飞3D打印工作室

工艺:3D扫描+3D打印

文物衍生

见证人类文明发展的文物,不应只活在博物馆的陈列柜里。3D数字化技术可为设计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度和创造可能性,将文物藏品的元素转化到文创产品上,开发出创意独特、价格亲民的实用性周边产品,不仅让人们通过文创产品了解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,同时也真正实现了‘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’。

文昌君白瓷坐像 · 文创衍生

增材制造全球创新应用大赛、福建博物院

工艺:3D扫描+制陶

博物馆的未来离不开数字化。3D数字化技术以无接触、无损害、全方位的方式准确、有效地记录文物真实信息,将文物数字化,为文物建立数字化档案。可以无限、无损化地利用数字文物数据进行复刻、复原、衍生、展示、研究及保护,让历史在数字化中获得‘永生’。

    测试社区